1. 意識與自由意志

  • 意識的本質泛心論介於二元論(靈魂獨立於物質) 和 唯物主義 之間(意識來自物質)之間,試圖解釋科學難以觸及的主觀體驗。
  • 自由意志:我們能做選擇(決定論),但是受限於運氣(量子層面的隨機性)。
  • 細胞自動機與決定論:細胞自動機顯示複雜性可在決定論與非決定論間妥協,提供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相容的可能性。

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 CA)是一種由簡單規則驅動的計算模型,能夠展現出複雜的行為。這種複雜性在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之間的妥協,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相容性提供了可能性。以下是具體原因:

  1. 決定論的基礎

    • 細胞自動機的運作完全基於初始狀態和固定規則,這表明其行為是決定論的。只要初始條件和規則確定,系統的未來狀態便可預測。
  2. 複雜性與不可預測性

    • 儘管細胞自動機是決定論的,某些規則(如Rule 110)能產生高度複雜且看似隨機的行為。這種複雜性使得系統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預測,表現出類似非決定論的特徵。
  3. 自由意志的類比

    • 細胞自動機的複雜行為可以類比為自由意志。即使系統由決定論規則控制,其複雜性使得行為看似自主,這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相容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4. 層次間的區隔

    • 在微觀層次,細胞自動機的行為完全由規則決定;但在宏觀層次,其複雜性使得行為看似非決定論。這種層次區隔表明,自由意志可能在宏觀層次上存在,即使微觀層次是決定論的。
  5. 哲學意義

    • 細胞自動機展示了決定論系統如何產生複雜且看似自由的行為,這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相容性提供了哲學支持,表明兩者並非必然對立。

總結來說,細胞自動機通過其決定論規則產生複雜行為,展示了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相容的可能性,為這一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2. 身分與科技的影響

  • 忒修斯之船問題:如果將大腦換成腦機介面,個體仍然是原本的自己嗎?資訊模式的延續可能比物理結構更重要。
  • 數位不朽:若能掃描並複製意識到數位基材,則身分可長存,即便生物大腦被摧毀。

3. 2030 及未來科技

  • 技術突破:摩爾定律終結後,半導體技術將朝 CoWoS 發展,奈米機器人將革新醫療並延長壽命。
  • 社會變革:能源與資源豐富化後,工作將不再是生存必需,轉向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
  • 政治與社會衝突: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可能引發社會動盪,經濟焦慮可能驅動政治極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