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進步與社會不平等
- 歷史教訓:科技進步不一定讓社會大眾受益,反而可能加劇不平等。例如:
- 棉花革命:加劇了奴隸制度的剝削。
- 工業革命:工人階級被壓榨,上層階級獲利。
- AI革命:可能重演歷史,上層階級坐享其成,下層階級被邊緣化。
- 民主制度的作用:多元聲音能抑制單一願景的極端發展,避免科技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
2. AI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 取代而非輔助:目前AI發展方向是取代人類勞動(如自動化取代勞工),而非提升勞工生產力。
- 勞工邊際生產力下降:自動化可能導致工廠只需極少人力,加劇失業問題。
- 監控與控制:AI被用於監控(如中國、亞馬遜),而非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
- 意識的門檻:在發展出有意識的AI之前,人類需先理解「何謂意識」,這涉及腦神經科學而非單純的計算技術。
3. AI的潛在好處
- 醫療與教育:AI在這些領域有巨大潛力,能提升服務品質與效率。
- 新工作機會:AI將創造新職位(如工程師、數據分析師),但也可能導致中產階級消失。
- 比爾蓋茲的警告:AI將取代白領工作,加劇社會不平等。
4. AI發展的商業模式與壟斷問題
- 廣告驅動:科技巨頭(如Google、OpenAI)依賴廣告收入,利用AI進行監控與數據收集。
- 反托拉斯的必要性:防止巨頭壟斷,促進開源(如Facebook的開源項目)與公平競爭。
- 商業模式改革:
- 訂閱制:如Netflix,減少對廣告的依賴。
- 資料聯盟:仿效美國編劇工會,成立資料聯盟,保護個人數據權益。
5. 政策與社會解決方案
- 稅制改革:
- 提高資本稅,降低勞工稅。
- 補上稅務漏洞,打擊避稅天堂。
- 數位廣告稅:徵收高額數位廣告稅,鼓勵企業轉向訂閱制等更健康的商業模式。
- 全民基本收入(UBI):
- UBI 等於信奉失敗主義,直接接受這種命運。事實上,UBI完全相信商業與技術精英的願景,相信他們是社會上有見識、有才華的一群,應該要大方為其他人提供資助。而透過 UBI,雖然能為其他人提供安撫,但也擴大地位的差異。換言之,UBI 非但未能解決社會逐漸分化成為兩個層級的問題,還進一步重新肯定這樣的人為分化
- 最低薪資與自動化:提高最低薪資可能加速自動化,需搭配技術重新導向。
6. 未來展望
- 技術重新導向:AI應被用於輔助人類,而非取代人類。
- 社會共識與政策:通過教育培訓、收入重新分配、勞工權利保護等措施,應對科技變革帶來的挑戰。
- 民主參與:確保科技發展方向符合社會整體利益,避免少數精英主導。
結論
科技進步(尤其是AI)帶來巨大潛力,但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歷史經驗提醒我們,必須通過民主制度、政策改革與商業模式創新,確保科技發展的果實能被社會大眾共享,而非成為少數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