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麼是時間?你低下頭看了看手錶上移動的指針,掏出手機看了看螢幕上顯示的幾點幾分,這是我們認知中的時間,一分一秒的在你每個呼吸,每個動作,每個表情之間流逝。但如果有人跟你說,其實時間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甚至告訴你時間並不存在呢?

亞里斯多德的時間

現在人所認知的時間,其實是由那位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偉人 - 牛頓定義出來的,在牛頓之前,時間就是從太陽升起到隔天太陽再次升起,就是稻子從播種到收割,生活在古早文明時代的男孩若要跟女孩約定見面的時間,他不會說確切的幾點幾分,男孩會說,在夕陽落下之前。

古希臘哲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的亞里斯多德說過:時間是運動被計量的數 (number of the measure of motion)。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用白話文來說,意思就是,時間是對事物變化的度量衡。

牛頓的時間

隨著歷史的演進,自從某一天牛頓被樹上的蘋果砸到頭之後,時間就不再只是用來衡量事物的變化,而是一種絕對的、無論如何都會流逝的時間,也就是現代人所熟悉的時間的概念,每一分、每一秒,都滴滴答答的走。

牛頓的三條運動定律,分別闡述了慣性、加速度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舉大家最熟悉的 這條公式當作例子, 的單位是 ,也就是公尺每平方秒,而這個秒的平方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呢?如果我們從加速度最原始的意義來思考,加速度就是在衡量單位時間內速度增加了多少,而速度本身的單位是 ,所以我們將增加的速度除以單位時間,就會得到時間的平方。

你有沒有注意到,上面不段重複出現的兩個字,就是「時間」?而這個時間有一個清楚的單位( ),這就是牛頓所定義的絕對時間。

牛頓所定義的絕對時間,隨著三條運動定律,出現在每個學生的課本裡的方程式中,不論你是要計算小明把蘋果從學校頂樓丟下去的加速度,還是要算地震波幾秒之後會抵達你的所在地,都會用到牛頓的絕對時間,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為現代科學奠定了基礎,直到現在,整個世界依然遵循著這些法則在運轉著。

古巨基 - 忘了時間的鐘

愛因斯坦的時間

狹義相對論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有了牛頓力學以及絕對時間的觀念,小明算得出蘋果的加速度,小華可以求出地震波到達的時間,這就是物理學的大結局了,我們還需要愛因斯坦幹什麼?

原因很簡單,小明解得出加速度,但是有個方程式困擾著智商180的愛因斯坦,這個方程式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克士威方程組(Maxwell’s equations),而讓愛因斯坦解不出來方程式的原因就是絕對時間這個概念。

原來,要解出方程式,就不行用絕對時間的概念來解,必須打破時間的統一性才能辦到,於是狹義相對論就產生了,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對於兩個用不同速度在移動的人來說,他們各自觀察到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而這兩個相對的時間遵守以下定律:

其中 為靜止觀察者的時間, 為正在運動的觀察者所觀察到的時間, 為正在運動的人所運動的速度, 為光速。

因為目前已知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所以上面公式的分母不可能會大於一,也就代表 會比 要來的大,也就是說在運動速度比較慢的人身上,時間()流逝的比較快,換句話說,運動速度越快的人,時間在他身上流逝的速度就越慢,如果說有艘太空船用接近光速離開地球,理論上來說,太空船上的一年就會是地球的永恆。

星際過客

速度夠快,可以到達任何地方,飛一年等於在地球上看的無限年,雙生子悖論

廣義相對論

根據狹義相對論,現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一個統一個時間,每個不同物體,又不同的速度在移動著,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時間,那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有很多個相異時間的世界裡,去描述「時空」這個概念呢?

image source

我們可以把這個宇宙想像成一塊平滑的大床單,床單代表著時間,而地球和太陽就像是大石頭一樣,使得床單下沉,產生了兩個大凹洞,然後我們可以把我們自己(或是太空船)想像成小石頭,若小石頭在床單的平滑處,滾動的速度會是ㄧ致的,代表著時間均勻流逝,若小石頭靠近凹洞,就會向凹洞滾下去,最後停在洞底不動,代表時間流逝的速度變慢,若將這個想法延伸到極限,也就是質量無限大的黑洞,黑洞就像是一顆非常大的石頭,床單被他壓出非常深的洞穴,因此時間在黑洞中可以說是幾乎停止流動。

自從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之後,物理學就不再描述事物「在時間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們自己的時間中如何演化,以及「時間」相對於彼此怎樣演化,就像是在描述小石頭如何在床單上滾動,以及大石頭如何把床單壓的凹陷一樣。

其中 為相對質量, 為靜止質量, 為運動者所運動的速度,為光速。當物體運動的越快,相對質量就會越大。

地球質量很大,等價於速度很快,等價於時間流逝慢。

光錐

回到未來?

熱力學第二定律

對愛因斯坦來說,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時間,而是有無數的時間,對你,對我,對任何人來說,我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特的時間。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時間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流逝速度?

你會問說,打破時間的統一性是什麼意思?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住在山上的人會老的比住在平地的人還要快,以就是說,時間在高山上流逝的比在平地上還要快,這就是愛因斯坦所發現的時間。

台北早上九點零三分,我啜飲著中烘焙豆子在一百度熱水下沖泡出來的香氣,手指在鍵盤上敲敲打打,隔著一片太平洋的紐約現在是晚上九點零三分,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的時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圈量子理論

時間的靈魂

「一個沒有“浪費”過時間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今天所說的“狹義相對論”。這個理論說明了對每個人來說,時間的流逝速度可以不一樣——如果一對雙胞胎中的一個人以高速運動,那麼兩人的年齡將不再相同。」

「對偉大的物理學之父牛頓那著名的“萬有引力”學說提出了質疑」

「全新的引力理論,他稱之爲“廣義相對論”,」

「引力場不“瀰漫”於空間,因爲它本身就是空間。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思想

「是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對宇宙做了驚人的簡化:空間不再是一種有別於物質的東西,而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成分之一,一種可以波動、彎曲、變形的實體。我們不再身處一個看不見的堅硬框架裏,而更像是深陷在一個巨大的容易形變的軟體動物中。」

「所以無論是行星繞着太陽轉,還是物體下落,都是因爲空間發生了彎曲。」

「如今我們稱之爲“黎曼曲率”,用大寫的“R”來表示。後來愛因斯坦也寫了一個方程,將這個R與物質的能量等價起來,也就是說:空間在有物質的地方會發生彎曲。」

「其實不僅是空間,時間也同樣會發生彎曲。」

「無論是欣賞藝術,還是領悟科學,我們最終得到的將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

「什麼早上世界還是彎曲的空間」

「所有東西都是連續的,下午它就成了一個能量量子躍動的平直空間?

「這個研究領域被稱爲“量子引力”,其目標是找到一個理論,也就是一系列方程——但首先是一個統一的世界觀——來解決現在這種“精神分裂”的局面。」

「牛頓整合了伽利略的拋物線運動和開普勒的天體橢圓運動,發現了萬有引力。麥克斯韋將電和磁的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電磁場方程。愛因斯坦在解決電磁學和經典力學的明顯衝突時,發現了相對論。」

「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圈量子引力試圖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空間不是一個靜止的盒子,而是在不斷運動,像一個移動中的巨大軟體動物,可以壓縮和扭曲,而我們被包在裏面。另一方面,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所有這樣的場都“由量子構成”,具有精細的顆粒狀結構。於是物理空間當然也是“由量子構成的”。

「這正是圈量子引力的核心結論:空間是不連續的,不可被無窮分割,而是由細小的顆粒,或者說“空間原子”構成的。這些顆粒極其微小,比最小的原子核還要小几億億倍。圈量子引力用數學形式描述了這些“空間原子”,也給出了它們演化的方程。它們被稱爲“圈”或環,因爲它們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從而編織出了空間的紋理,就像細密織成的巨大鎖子甲上的小鐵圈一樣。」

「這些空間的量子在哪裏?它們不存在於任何地方,也不在“空間之中”,因爲它們本身就是空間。空間就是一個個引力量子相互勾連而成的。世界又一次顯得更接近關係的集合,而非物質的集

「這裏不再有“包含”着世界的空間,也不再有事件發生“於其中”的時間。這裏只有空間和物質的量子持續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過程。我們周圍連續的空間和時間只是這些密集發生的基本過程產生的模糊景象。就像阿爾卑斯山上平靜而清澈的湖泊,其實是無數微小的水分子快速舞動形成的。」

「熱量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並非遵循什麼絕對的定律,只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比較大而已。原因在於:從統計學的角度看,一個快速運動的熱物體的原子更有可能撞上一個冷物體的原子,傳遞給它一部分能量;」

「茶匙和氣球的運動遵從物理規律,具有必然性,與我們知道與否毫不相干;它們行爲的可預測性或不可預測性,與它們的具體狀態無關,只與它們和我們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屬性(如溫度、壓力)有關。具體是哪些屬性,取決於我們與茶匙、氣球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概率同物體自身的演化無關,只與物體跟我們相互作用的特定屬性的變化有關。這又一次表明,我們用以組織這個世界的概念之間有着深刻的關聯。

冰涼的茶匙在熱茶裏面變熱,因爲在無數個可以標示茶匙和茶的微觀狀態的變量中,它們只通過有限的變量與我們發生相互作用。這些變量的值雖然不足以準確推斷未來(例如氣球的運動軌跡),但是對於預測茶匙變熱綽綽有餘。」

「,因爲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現在”的概念也是主觀的。物理學家們和哲學家們得出結論:全宇宙共有同一個“現在”的觀念是種幻覺,時間在宇宙中同步“流逝”這種概括也是行不通的」

「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廣闊。”正是這種對世界的模糊觀察孕育了我們時光流逝的觀念。」

統一性的消失

時間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

他猜想太陽和地球都改造了周圍的空間和時間,就像一個物體浸入水中會把周圍的水排開。對時間結構的改造進而影響了物體的運動,使得它們“落”向彼此。(這是廣義相對論的精髓)

物體下落就是由於這一時間的延緩。在時間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際空間,物體不會下落,它們會浮在空間中。而在我們的星球表面,物體會自然傾向於向時間流逝更慢的地方運動

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描繪的時間的樣子。他的方程中不存在單一的“時間”,而是有無數的時間。兩個事件之間經歷的時間並不是單一一個時間,就如同兩個先分開再放到一起的時鐘。4物理學並不描述事物“在時間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們自己的時間中如何演化,以及“時間”相對於彼此怎樣演化。

玻爾茲曼說明瞭熵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爲我們以一種模糊的方式描述世界。他證明瞭熵就是我們模糊的視野無法區分的不同排列的數量。熱量、熵、過去的低熵都是近似地、統計性地對自然進行描述的概念。

方向的消失

這是唯一一條能夠把過去與未來區分開的物理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

我喜歡用古代的語言來給重要的科學量命名,這樣它們就不會在現在依然在使用的各種語言中發生變化。因此我建議把物質的這個量命名爲“熵”,在希臘語中意爲“轉化”。

ΔS≥0

讀作“Delta S 永遠大於或等於零”,我們把它稱爲“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其核心在於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而非反過來。

熵的增加只不過是普遍又常見的無序的自然增長。

如此看來,只有當我把目光聚焦於牌的特定方面時(在這個例子中是顏色),“某些排列比另一些更特殊”的概念纔有意義(比如二十六張紅色的牌,然後是二十六張黑色的牌)。如果我們從各個方面對牌進行區分,那所有排列就都是等價的:沒有哪個比其他的更特殊。6只有當我們以一種模糊與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的時候,“特殊性”的概念纔會出現。

如果我去觀測事物的微觀狀態,那麼過去與未來的區別就會消失。

熵僅僅是我們模糊的視野無法識別的微觀狀態的數量。

對放在一杯熱茶裏的涼茶匙而言,它會出現的現象並不取決於我的視野是否模糊。茶匙和其中分子會出現的情況,很明顯與我怎樣觀察它無關。它就這樣自然發生了。要點在於,對熱量、溫度、熱量從茶到茶匙的流動的描述,是對所發生事情的一種模糊觀察,而且只有在這一模糊的觀察中,過去與未來的顯著差別纔會呈現

當下的終結

“當下”的概念涉及與我們鄰近的事物,而非遠處。 我們的“當下”不會延伸到整個宇宙,它就像我們周圍的一個氣泡。

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還存在着一個時間段,它既非過去,亦非將來,有一定的長度:火星上是十五分鐘;比鄰星 b 上是八年;仙女座星系中有數百萬年。這就是延展的現在6,也許是愛因斯坦最偉大最奇特的發現。

“現在的宇宙”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現在”沒有意義,那麼宇宙中“存在”着什麼呢?這裏的“存在”不正是“在現在”的意思嗎?認爲宇宙以特定結構存在於現在,並且伴隨着時間流逝而改變,這種觀念再也站不住腳了。

獨立性的消失

亞裏士多德,他得到的結論如下:時間就是對變化的量度。事物在不停變化,我們以“時間”爲度量——對這種變化的計量

也就是說,牛頓承認一種可以度量天數與運動的“時間”存在,而那也是亞裏士多德筆下的相對的、似真的、經驗的時間。但除此之外,牛頓認爲必須存在另一種時間:無論如何都會流逝的“真實的”時間,獨立於事物及其變化。就算所有物體保持不動,甚至我們靈魂的活動都凝滯了,這種時間仍然會流逝——按牛頓的說法——不受任何影響,這就是“真實的”時間。這與亞裏士多德的觀點截然相反

我們可以想象一大塊牛頓式的帆布,上面畫着這個世界的故事。但這塊帆布與世上的其他東西是由相同材料構成的,與構成石頭、光、空氣的物質並無二致:它們都由場構成。

其他場一樣,它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均勻的、固定的,它會彎曲、伸展、與其他場相互碰撞與推拉。方程可以描述這些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時空就是這些場中的一個。[4]

時空就是引力場,反之亦然。像牛頓憑直覺意識到的那樣,它可以獨立存在,即便沒有任何物質。

它與世界上的其他物質並沒有什麼區別,它們都是場。與其說世界畫在一張帆布上,不如說世界是多層帆布的疊加,引力場只是其中一層。

時間量子

圈量子引力

統一的時間已經粉碎爲無數的固有時,並且如果把量子因素考慮進來,我們就必須接受這些時間會“漲落”的觀念,並且像雲一樣散開,而且只能取特定值……它們再也無法形成上一章勾勒出的時空牀單。

量子力學導致的三個基本發現如下:分立性、不確定性、與物理量的關聯性。

時鐘測量的時間是“量子化”的,意思是說,它只能取特定值,不能取其他值。時間是分立的,而非連續的。

10-44秒。這就是普朗克時間。在這一極小層面,時間的量子效應開始顯現。

如果可以用能夠想象出的最精密的鐘表去測量一個時間段,我們會發現測得的時間只能有不連續的特定取值,不可能把這段時間看作連續的。我

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最小的時間段。在此之下,時間的概念不復存在,即便在最基本的含義上。

時空是像電子一樣的物理客體。它也會漲落,也可以處於不同狀態的“疊加”中

只有對與之相互作用的物體來說,時間纔是分立的、確定的;對宇宙的其餘部分,它們仍然是不確定的。

世界由事件而非物體構成

一方面,許多結論都表明時間存在;另一方面,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沒有物體存在,而是事件發生。

基本方程中“時間”的消失並不意味着世界會靜止不變。恰恰相反,這意味着變化普遍存在,無須被時間國王指揮;無數事件不必有序排列,或沿着單一的牛頓時間軸,或遵循愛因斯坦精妙的幾何學。世界的事件不會像英語那樣形成一個有序的隊列,而是會像意大利語那樣混亂地擠在一起

物體與事件的區別在於,物體在時間中持續存在,而事件的持續時間有限。石頭是典型的“物體”,我們可以問它明天在哪裏。與此相反,親吻是一個“事件”,問這個吻明天在哪兒是沒有意義的。世界由親吻的網絡構成,而非石頭。

經過更仔細的審視,實際上,即使那些最“像物體”的物體,也只不過是很長的事件

因此,我們按照出現的方式而非存在的方式來描述世界。牛頓力學、麥克斯韋方程組、量子力學等,都告訴我們事件怎樣發生,而非事物是什麼樣的。通過研究生物的演化與生存,我們理解了生物學。通過研究人與人交往、思考的方式,我們才理解心理學(只有一點點,並不多)……通過形成過程而非存在,我們理解世界

和學習一樣,要做功,動手做,才會學會

它是量子事件無限又無序的網絡

如果我們所說的“時間”只表示“發生”,那麼一切皆時間。時間之內別無他物。

時間即無知

並不是時間的演化決定了狀態,而是狀態——模糊——決定了時間。

但它並不是個統一的時間,它由宏觀態決定,也就是通過模糊、通過描述的不完備決定

這被稱爲量子變量的“非對易”,因爲位置與速度“不對易”,意思是說,它們交換順序會有影響。這種非對易是量子力學的典型現象。非對易確定了順序,在確定兩個物理量的同時也帶來了時間的起源。確定一個物理量並不是獨立的行爲,它需要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的效果取決於順序,這一順序正是時間順序的最初形式。

事物固有的量子不確定性產生了模糊,就像玻爾茲曼的模糊那樣,確保了即便可以測量所有的可測量量,世界的不可預知性仍然存在,這與經典力學指出的截然相反。

模糊的起源——量子不確定性,以及物理系統由無數分子組成這一事實,都是時間的核心。時間與模糊密切相關。模糊是由於我們不知道世界的微觀細節。物理學的時間,從根本上講,是我們對世界無知的體現。時間即無知

視角

也許並不是宇宙在過去處於一種特殊狀態,也許其實是我們,以及我們與世界的相互作用,纔是特殊的。是我們決定了特殊的宏觀描述。宇宙最初的低熵,以及時間之矢,也許更多源於我們,而非宇宙本身。基本的理念就是如此

特殊之處會出現什麼

原因、記憶、痕跡、世界生成的歷史不止橫跨了人類歷史的幾百年、幾千年,而是宇宙故事的幾十億年。這一切都只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幾十億年前事物的結構是“特殊的”。9 而“特殊”是個相對的說法:相對於一種視角才特殊。它是一種模糊,由一個物理系統與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決定。因此因果關係、記憶、痕跡、世界以及發生的歷史,都只是一種視角的結果,就像天空的旋轉只是我們奇怪的視角的結果一樣。於是,時間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回到我們自身。

讓世界運轉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沒有低熵,能量會稀釋成相同的熱量,世界會在熱平衡態中睡去——過去與未來不再有分別,一切都不會發生。

有時人們會說,生命會產生特別有序的結構,或是在局部熵會減少,這些說法並不正確。生命僅僅是分解與消耗食物低熵的過程,它的結構本身就是無序的,和宇宙其餘部分一樣。

讓世界上的事件得以發生的,讓世界書寫其歷史的,是萬物不可遏止的混合——從少數有序的狀態變爲無數無序的狀態。整個宇宙就像一座緩慢倒塌的山,像個逐漸瓦解的結構。

爲了留下痕跡,必須有什麼東西被捕獲,停止運動,而這隻能發生在不可逆的過程中——也就是把能量變爲熱量。這樣,電腦會變熱,大腦也會變熱,落在月球表面的流星會加熱它,甚至本篤會修道院中世紀抄寫員的鵝毛筆都會把他正在書寫的那一頁加熱一點。在沒有熱量的世界,一切都會有彈性地回彈,不留下痕跡。

來是開放的。痕跡的存在讓我們的大腦可以創造大量過去的地圖,未來卻沒有與此相似的東西。這一事實是我們能夠在世界上自由活動這種感覺的根源:在不同的未來之間做出選擇,雖然我們無法對過去做些什麼。

那些存在於過去的原因只不過是過去低熵的顯現。在熱平衡態,或是在純粹的力學系統中,由因果關係確定的時間方向並不存在。

瑪德琳蛋糕的香味

時間就是我們與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我們身份的來源。

我們的存在應該歸功於它,它給予了我們存在這個珍貴的禮物,讓我們可以創造轉瞬即逝的幻覺——永恆——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

我們會在一個大致均勻穩定的連續過程中,盡我們所能地通過聚合與分割來構想世界,與世界更好地相互作用

神經元網絡會把動力系統中大致穩定的固定點與所接收信息中反覆出現的模式聯結起來,或是在加工過程中間接做到這一點,以此不斷進化

pattern reconition

在與其他同我們相似的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人類”的觀念。

我相信,我們關於自我的概念就源於此,而不是通過內省。當我們把自己看作個人時,我相信,我們正把發展出來用來與夥伴交往的精神迴路應用於自身。

我從未相信過笛卡兒的觀點,他認爲經驗的首要方面是對思考的覺知,因此我思故我在。(笛卡兒的觀點在我看來甚至是錯誤的:在笛卡兒的重構中,我思故我在不是第一步,而是第二步;第一步是我懷疑故我在。

把自己看作主體並不是最基本的經驗,而是個以其他衆多思想爲基礎的複雜的文化推論

我們學會了向自己投射生而爲人的概念,作爲數千年進程中進化引導我們發展出的附加屬性,以便與團體中的其他成員建立聯繫:我們從同類那裏得到反饋,形成自我的觀念,我們正是這些觀唸的映象。

我們是自己的歷史。我是我自己講述的故事。我並不是此刻靠在沙發上在電腦上打下字母“a”的這副軀體,我是自己的念頭,充滿着我寫下的語句的痕跡;我是母親的愛撫,是父親悉心教導出的寧靜祥和;我是青春期的旅行;我是自己的閱讀在腦海中的積澱;我是我自己的熱愛,我的絕望時刻,我的友誼,我書寫的,我傾聽到的;銘記在我記憶中的臉龐。最重要的一點,我是那個一分鐘以前爲自己泡了杯茶的人,那個剛纔在電腦裏打下“記憶”這個詞的人,那個剛剛寫下正在完成的這句話的人。如果這一切全都消失,我還存在嗎?我就是這部正在進行的長篇小說。我的生活由此構成。

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聯結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存在於時間中。由於這個原因,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是同一個人。理解我們自己也就是反思時間,而爲了理解時間,我們也要反思自己。

預測未來的可能性顯著提升了我們生存的概率,因此,進化選擇了允許它發生的神經結構,我們就是這一選擇的結果。過去與未來事件之間的存在對我們的精神結構十分重要。於我們而言,這就是時間的“流動”。

奧古斯丁清楚地分析了我們感知時間的能力。

它在我頭腦裏,所以我才能測量時間。我千萬不能讓我的頭腦堅信時間是什麼客觀的東西。當我測量時間的時候,我是在測量當下存在於頭腦中的東西。要麼這就是時間,要麼我就對它一無所知。

海德格爾特意爲之的晦澀語言——“時間只在人類的範疇裏成其爲時間(time temporalizes itself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human)

他最終還是把內在時間意識劃進了存在本身的範圍。

數以千計的突觸不斷形成,又被清除——尤其在睡覺時,只留下過去作用於神經系統的模糊映象。毫無疑問,這個形象是模糊的(想想我們的眼睛在每一時刻看到的成千上萬個最終並沒有留存在我們記憶裏的細節),卻包含了許多世界。

現實只由記憶構成。”而記憶又是痕跡的集合,是世界之無序的間接產物,是之前寫過的那個小小方程ΔS≥0的產物,這個方程告訴我們,世界在過去處於特殊狀態,因此已經留下(以及會一直留下)痕跡。“特殊”,也許只針對少數子系統而言——包含我們的系統。

我們是故事,被置於眼睛後方二十釐米的複雜之地,我們是事物混合在一起留下的痕跡畫出的線,朝向預測未來的事件,朝向熵增的方向,在這巨大而混亂的宇宙中一個相當特殊的角落。

這個空間——記憶——與我們從不間斷的預期過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們把時間感知爲時間、把自己感知爲自己的來源。12想一想:在沒有空間或物質的情況下,我們的內心很容易想象自身,但如果不存在於時間裏,它還能想象自身嗎?

使我們受苦的不在過去或未來,它就在那兒,現在,在我們的記憶裏,在我們的期待裏。我們渴望永恆,我們忍受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因時間而受苦。時間即苦。

結論

我們自己就是時間,時間就是自我,我們的每個呼吸,每個動作,每個表情,就是時間的流逝。

Reseource

超弦理論 弦論不可以證偽? 超弦理論的重點:

  1. 宇宙之中有四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
  2. 廣義相對論可以解釋萬有引力,廣義相對論說宇宙就像是一條床單,而地球和太陽就像是球一樣落在床單上,造成床單凹陷(空間的幾何形變),而床單的凹陷造成物體運動軌跡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就是我們認知的引力。
  3. 量子理論可以解釋剩下的三種力,量子理論說這三種力的來源是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電磁力就是光子互相交換的結果,但是這些基本粒子質量和地球、太陽相比而言是非常的小,小到不足以產生引力(沒辦法把床單往下壓造成凹陷),所以量子理論無法解釋萬有引力。
  4.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之間存在矛盾,廣義相對論提供我們在宏觀角度下對宇宙的解釋(萬有引力),量子理論則在微觀角度下提供解釋(電磁力、強力、弱力),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可以同時解釋宏觀與微觀的宇宙。
  5. 超弦理論就是物理學家因應上述矛盾而發展出來的理論,超弦理論可以同時解釋宏觀與微觀的宇宙。
  6. 超弦理論認為所有基本粒子其實都是「弦」的震動,不同的震動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基本粒子。